惩罚教育的九大原则_儿童心理

孩子需要被惩罚吗?大部分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目前,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 ldquo重教轻罚& rdquo已经成为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惩罚就是打骂的代名词。因此,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少数父母惩罚孩子站着、跪着、饿着甚至虐待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只是缺乏对惩罚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事实上,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一种,是一种极端的惩罚行为。误用和滥用惩罚导致对孩子身心不负责任的暴力,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惩罚就会失效,导致最后& ldquo管不住孩子& rdquo;但适当及时的科学惩罚可以对孩子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达到惩教辅、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惩罚是家庭教育的一门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家长能否正确使用。笔者认为,家长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原则1:惩罚& ldquo量刑& rdquo要合适。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要引起他们的良性转化,所以惩罚& ldquo量刑& rdquo必须符合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惩罚过轻不足以让孩子引以为戒。所以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也不能小题大做& ldquo罚款& rdquo。

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 ldquo孩子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光,在目标完全实现之前,绝不能停止;而且会逐渐增加& rdquo原因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达一点点不满,孩子就会觉得这是对他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正。因此,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批评和直接批评。对孩子眨眼,限制他的行动,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减少他喜欢的菜或者让他在吃饭时穿旧衣服,都是惩罚的手段和方式。

原则2:指定& ldquo出路& rdquo明确的

孩子不能半途而废惩罚,要让被惩罚的孩子做出纠正错误的具体反应,才可以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或者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孩子有乱扔东西的习惯,不爱收拾,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和玩具;让他们明白他们必须做好,否则他们会再次受到惩罚。

父母绝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 ldquo自己想& rdquo。父母不给& ldquo出路& rdquo孩子纠正一个错误,没有目标,效果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法则在起作用。效果法则认为孩子& ldquo乐于接受;然后痛苦的拒绝& rdquo为了让孩子继续或停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其实有很多东西,孩子是无法通过奖励来满足的。如果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并坚持& ldquo顶风作案& rdquo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等。在这种情况下,奖励不起作用,但惩罚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大盘站,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