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 _艺术培养

现在的儿童艺术教育严重偏离了现代儿童观。现在的儿童艺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特征,脱离了儿童真实的认知和情感状态。但是,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艺术教育应该使其回归本真。
现代儿童观
如果把人的一生分为童年(包括青春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可以说儿童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身体快速成长,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行为也逐渐形成,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没有人否认儿童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无论是个人的生存发展,还是民族的生存竞争,都离不开对儿童的关注。在中国,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和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孩子。在许多家庭中,孩子被认为是& ldquo小太阳& rdquo。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孩子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包含了社会的教育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诸多变化。这种对孩子的态度和看法,就叫孩子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看法是不同的。
▲色彩探索中的孩子
在欧洲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儿童受到轻视,他们的生命和愿望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古希腊,遗弃甚至杀害儿童的现象频繁发生,没有任何约束;亚里士多德觉得这种传统应该受到限制,但他从未表示强烈反对。在《普罗泰戈拉》中,柏拉图主张威胁和殴打不听话的孩子。两千多年前出现在罗马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之一《十二铜表法》第四表第一条甚至规定可以随意杀死残疾婴儿。父母可以通过鞭打、监禁等暴力方式管教孩子,甚至让孩子戴着镣铐劳动。中世纪宗教的原罪论让每个孩子都成了僧侣眼中的罪人。当时流行一种先入为主的理论,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孩子& ldquo小& rdquo成年人,他们和成年人的区别只是身体的大小和知识的多少,没有任何特殊性,不认可所谓的儿童世界。孩子在家被父母打,在学校被老师打,这是非常正常的。文艺复兴被认为是一个问题& ldquo人& rdquo年龄,却依然遵循中世纪的原罪儿童观,将儿童视为父母的附属品。
这种现象在17世纪启蒙时代开始改变,理性主义的兴起降低了原罪论的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的特殊性,倡导社会应该尊重儿童。一些国家也制定了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奠定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基础。他的思想核心是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提出了进步教育理论,主张& ldquo儿童中心论& rdquo学校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以孩子们的需求和成长为基础。他将学科中心转向儿童中心,这在后来被视为类似哥白尼将地球中心转向太阳中心的革命。[1]
通过以上简述,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和认识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其路径是从轻视到尊重,从强制劝诫到依法引导,从成人中心到儿童中心。这种变化从态度上体现了对人性和自然的尊重,以及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认知和适应。
这是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值得充分肯定。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现代儿童观为基础,才能获得尊重人性的内涵。
儿童艺术教育与现代儿童观的背离
在中国,由于现代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现代儿童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然而,在我们的儿童观逐渐与现代儿童观同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悖论,主要表现在:儿童被纵容,但他们的兴趣爱好却得不到尊重,甚至被强制改变兴趣爱好和行为取向,儿童被视为实现成人愿望和理想的工具,或者被视为成人社会相互竞争的牺牲品。
目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存在着严重偏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现在的儿童艺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特征,脱离了儿童真实的认知和情感状态。比如学习中国的花鸟画,没有引导孩子去实际观察真正的花鸟。牡丹画没见过牡丹,鹰画没见过鹰,但画风都是抄袭成人美术,有些老师把自己喜欢的画风、画风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模仿学习,从而造成了用孩子的手画成人画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为了谋取虚荣心,让孩子临摹自己画的作品,送去展览或比赛;有的老师干脆代写。原因可以总结为:第一,儿童艺术教育的突然加速发展,造成了浮躁和虚幻的现象。儿童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来应该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现象,因为这说明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然而,与这种突然而加速的发展相对应的,是我们对老师的心理和学习准备的缺失。

以上内容出自大盘站,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