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的"三年级效应"_儿童心理插图

近来,“小学三年级效应”越来越受到家长、老师和专家的关注。所谓“小学三年级效应”,就是小学一年级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突然下降。究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超前教育”的结果。有些孩子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就厌倦了学习,因为他们在入学前接受了高级教育。导致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习惯和学习方法,最后暴露出初三基础差的问题。——摘自广州日报“三级效应”概念提出后,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记者走进幼儿园、小学,发现一个教育现象背后总有复杂的原因。在幼儿园阶段,教育工作者一直把给孩子一个有游戏的童年作为教学目标,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坚决反对给孩子过多的负担,不要求识字和做数学题。但进入小学后,记者发现老师们都觉得孩子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生活常识。由于小学课本难度越来越大,他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如何在不增加压力的情况下,增加孩子的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广州一所重点小学的老师说,孩子有多少知识,不能作为我们判断是否“超前教育”的标准。不能说认识的字多了就错了,因为小学课本需要识字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孩子需要保持学习的兴趣,所以“早教”是必须的。一所实验小学的研究室主任夏颖老师说,这种现象并不普遍,如果孩子们在上学前能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一件坏事。问题的关键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他们的知识准确吗?采用的方法都是孩子能接受的吗?

夏老师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当他们去上学时,他们忘记带钢笔和笔记本。每次都是父母汗流浃背地送他们去学校。”回家后,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孩子学习不会很好。反而是学习好的同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事情,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自理能力。"

另一所小学的老师陈奇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多人对这种“三年级效应”有片面的理解。现在北师大大部分小学使用的教材更注重孩子的早期智力发展,所以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早期阅读和早期识字,让孩子积累一些知识和经验。没有这种积累,有些孩子可能会跟不上节奏。当然,我认为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前提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学习兴趣。

凭经验说话

女儿1岁多的时候,已经能认识50多个单词了。我们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是“找卡片”。给了她一堆卡片,上面写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电视、窗户等。她会把写着“妈妈”的卡片贴在我身上,把写着“爷爷”的卡片贴在她身上。后来我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她玩这种游戏,女儿很快就忘了。后来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培养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有一次,某幼儿园组织亲子游。碰巧那天我们学校有个教研会。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但我觉得应该问女儿,“妈妈真的很想和你一起去,但是她要上班。我该怎么办?”女儿想了想,回答说:“妈妈,你去吧,让爷爷奶奶陪我。下次可以带我去。”通过这些细节,我希望女儿知道如何衡量什么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先做什么。我觉得这些思维方式对她的人生发展都是有用的,家长不应该忽视。

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我延伸到女儿的生活中。我会让她认识路标,告诉她为什么树叶会变黄。小学老师会把瓶子的顶部称为“瓶口”。这些知识和她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和小学学习有关。——家长刘进

我觉得关于早教,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我们学校有个学生五年级直接上了高二,但这种例子不多见。我班有个学生,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工程师,在早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孩子刚来的时候,一二年级成绩都很好。他知道别人不行,成绩很好。到了初三,下学期,四年级,成绩一落千丈。主要是这个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不强。他爱玩,不喜欢上课,不做作业,最后发展到厌学的地步。我们跟他们家长沟通的时候,他们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而且他们也希望孩子能上重点初中,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我认为早期教育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来支撑。如果家长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小学数学老师廖岷

如何进行早期教育是关键。

有家长告诉记者:“我觉得主要是教材的安排。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都是很简单的20以内的加减法。到了三年级,突然变得更难了,需要更多的孩子。有时候孩子问我问题,我连回答都不会。几经修改,教材变得越来越难,与我们当时所学的课程相差甚远。我们的孩子压力太大了!”

从家长的焦虑中,可以看出一些“早教提前”的原因。但是面试的时候老师们并没有回答“有没有必要进行早教?”他们似乎对此失去了兴趣,因为教科书改革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empirenews.page - ]

当然,一部分压力也来自于很多家长对现行小学教材的误读。比如课本上虽然有很多生词,但并不是每个单词都要求学生写,而是需要孩子理解它的意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新教材的理念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完全照搬教材,要求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却没有意识到教材背后的东西,比如它对孩子学习能力、良好学习习惯、丰富生活经验的要求。另外,如果考试制度跟不上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多人会无所适从。”

老师和家长无一例外提到了课本。可以说,“早教”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课本——孩子要面对和适应课本。那么“教育应该从孩子一生的角度”就变得有点弱了。

因此,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进行早期教育”上。一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刘雪莲说:“从二年级写一段文字到三年级写一篇作文,孩子们会经历一些落差。所以我觉得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家长要掌握一个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其照搬课本上的知识,不如让孩子学一些好听的儿歌或者唐诗。他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个故事,边读边讨论,无形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小的时候可以买些拼音读物学习,为小学做准备。”一所实验小学的研究室主任夏颖老师说:“事实上,那些知识丰富的孩子是老师们很好的课堂资源。他们思维活跃,给其他孩子暗示,他们会活跃学习气氛。我们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如何激励他们,让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能够持久,而不是在初三就死掉。”(来源:现代育儿周刊)

本文出自大盘站,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