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交际能力要从小培养,不能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才开始锻炼,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幼儿园出现孤僻或社交障碍。那么,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时,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呢?
家长培养孩子沟通能力的正确方法。
在宝宝会走路的时候,创造机会让他和外人接触。你可以一周带他去几次商店。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带他去孩子们每天玩耍的地方。宝宝虽然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愿意看。他可能会站在很近的地方盯着看,或者很认真地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别人,然后再拿回来。2-3岁的时候,宝宝会和其他小朋友玩的很开心。
帮助孩子结交玩伴,鼓励孩子交往,给孩子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利。家长可以经常邀请一些孩子到家里玩,让他们做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渐培养宝宝与同龄人交往的习惯。即使在玩耍的过程中,即使孩子有了争执,家长也不要把孩子拖回家,更不要责骂孩子草、傻逼。最好的办法就是停下来,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好好相处。
在孩子最初的接触中会有一些不友好的态度,比如我不想你来我家,或者双手把孩子推出去,或者从别人手里抢玩具,或者自己占了一大堆玩具,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这些不良态度有些是受成年人的影响。如大人之间粗鲁的训斥和争吵会传染给孩子。有时候,大人会对孩子这样说:哈!我们的孩子会打人!好吧!打得好!,我不喜欢你,我喜欢小姐姐,别哭了。他打你了吗?好吧!我马上打他,收起来,隔壁小哥要来抢你了!这些做法只会导致孩子的嫉妒、自私和贪婪。大人要正面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谦逊、宽容、礼貌等行为,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时,要注意以下三种错误做法。
父母培养孩子沟通能力的错误方式。
只在幼儿园学说话。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不应局限于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才是更广阔的空间。首先,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一开始,每个孩子都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说话,比如爸爸妈妈。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择熟悉的会场,让孩子发言。
比如先在家人面前表达自己,讲个小故事或者唱首歌;渐渐地,有客人来家里,你可以让孩子试着为大家表演,然后你就可以带着孩子去小区或者朋友家和陌生人说话。
孩子的情感框架是在与父母的交流和共处中建立起来的,会影响孩子未来与人交往的能力。但也有部分家长过于依赖早教等社会培训机构。有时候,因为工作忙,他们甚至把孩子& lsquo外包给这些机构。当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了,孩子得不到快乐,很可能会不愿意说话,或者变得内向。
过度保护宝宝。在幼儿园,孩子经常会和玩具或东西发生矛盾,甚至吵架打架。孩子吵架,吵完就忘了,但有些家长却相当记仇。有些家长会说& lsquo不要再和他玩了。或者& lsquo他欺负你,他是坏人& rsquo这样的评价。殊不知,父母不仅过度保护,还人为地给孩子留下印象,简单地把人分成& lsquo好人& rsquo还有& lsquo坏蛋& rsquo。
其实噪音是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往往有利于孩子交流能力的发展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家长不要单纯的充当法官,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抢玩具也是一种交流行为。许多父母害怕孩子之间的冲突。当他们遇到孩子之间玩具分配不均的事件时,他们往往会说:别抢了,我再给你买一个。家长千万不要这么做和平使者其实这是在扼杀一个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许是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孩子意识到如何与人交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上内容出自大盘站,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