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要考100分。
武汉大学的老校长刘道玉有一个观点:他不同意孩子们应该在考试中得100分。因为要考100分,学生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为了避免小错误,他们必须被训练得非常熟练。这样一来,就会浪费太多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最后,学生的创造力也就灰飞烟灭了。
我很赞同刘教授的观点。
关于教育,有“第十种现象”。小学可以考100分的“尖子生" ”,一旦升入初中、高中或大学,大部分都会“淡出”优秀,而排名第十左右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
100分的孩子之所以落后于别人,不能永远优秀,是刘道玉说的。为了避免那点小错,尖子生们付出了数倍的努力,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好钢不用在刀刃上,真的得不偿失。
就像一块地,明明只能种一季作物,却要施肥好几次。这样一来,土地的性质就颠倒了,却不能种庄稼。成绩处于中游的孩子,基本知识都掌握了,除了一点小错误,无伤大雅。他们的时间不会花在如何避免小错误上,而是花在学习其他知识上。反而可以积累财富,后来居上。
我的人生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上世纪70年代我在一所农村小学读书。同年,两个班80多人。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都在中游,有时候数学考不上。现在让我回忆一下我的小学生活,但是我真的想不起来了。因为那时候我觉得我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同村的几个孩子每年都能拿到奖状。小学五年了,什么证都没拿到。但我从小学三年级就爱上了读书,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了书上。到了初中一年级,几里外的方圆,我家的书最多了,一些爱看书的农民会骑自行车来我家找我借书。
我的学习成绩突然发生在高二“努力”的时候,按照老师的话说,就像当时“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很奇怪,什么都懂。一本教科书,只要你在短短几天内浏览一遍,就会告诉你为什么。成绩自然很好,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一直到考上学校。
一个人的成长要顺其自然,就像一年四季,中小学是生命的春天;是大学生活的夏天;毕业后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老年是人生的冬天。春天做该做的,夏天做该做的。孩子就是玩,没别的,但是你看看现在的孩子,哪里还有时间玩,一次考试考不好,父母都会紧张。
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十三岁之前,完全没有学习压力。上山采野果,下河捉鱼虾,绝对不是好学生。父母不问考得好不好。我就像野外的一棵树。我能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取决于我的命运。得益于当时的应试教育,没有现在这么疯狂,让我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潜移默化的发展了自己的长处,也因为多读书反哺了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一个“后来居上”。否则,也许我的人生会被彻底改写。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对后进生有这样的论述,“所谓的后进生,可能根本无法上课,但他们仍然坚持在那里坐很长时间。他们养成了多么顽强的毅力。长期的教育经历让我觉得,后进生大多都是心地善良,豁达真诚的人。"
魏书生对后进生的认知是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不深刻。但是我们不要误解他的话。魏书生并不是提倡孩子做“后进生”,他想说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全部。如果一个人被脱离社会现实的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最终可能成为一种人生悲哀。提高后进生等适应社会的能力。耐力“比考100分重要多了。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磨练出来的毅力,会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为他们的人生打开广阔的空间。
禁止盗用本文内容,如有问题请联系【大盘站】站长!